企业噪声和震动作业环境的职业保护管理措施有哪些?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噪声和震动作业环境成为影响员工职业健康的重要问题。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和震动环境中,不仅会对员工的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职业病,影响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因此,企业应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职业保护管理措施,以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一、噪声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随着工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有1000万工人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作业,其中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耳聋。
1、噪声污染的职业危害及工种:(1)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按产生的机制作业环境中的噪声可分为:①机械噪声:由机械的撞击、摩擦、传动而引起的,如纺织机、电锯、冲床、破碎机等发出的噪声。②空气动力噪声:由空气压力变动引起的,如鼓风机、空气压缩机、汽轮机等发出的噪声。③电磁性噪声:由电磁的空隙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动机、变压器发出的噪声。(2)目前影响工人健康,严重污染环境的10大噪声源是:风机、空压机、电机、柴油机、纺织机、冲床、木工圆锯、球磨机、高压放空排气和凿岩机。这些设备产生的噪声可高达120~130dba。(3)人们在强噪声环境中暴露一段时间,会引起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力可以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在强噪声环境中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听觉疲劳继续发展,可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损失。噪声除影响听觉系统外,还影响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造成神经衰弱、血压不稳、肠胃功能紊乱等。
2、对噪声作业环境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企业法人是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要落实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防护用品管理的具体工作。需要制定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厂部、车间、班组层层有人抓,将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主动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掌握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本单位的职业伤害防治工作。(3)企业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4)研制和选择低噪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和安装技术,从而降低发生体的辐射声功率。(5)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如用无声焊接代替高噪声的铆接。(6)设立隔声间,使工人与噪声环境隔离。(7)缩短个人在高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合理安排作业与休息时间。对接噪工人实行工种轮换制。(8)采用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9)制定并实施工厂听力保护计划。
二、振动作业环境的劳动保护管理:
1、振动源及危害:(1)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主要有:①使用振动工具的作业,如铆接、清砂、锻压、凿岩、造型、捣固、钻探、割据等,其振动源为铆钉机、风锤、电钻、锻锤、电锯、捣固机等;②研磨作业,如研磨、抛光、铣镟等,其振动源为砂轮机、抛光机、铣床、镟床等;③交通运输的振动源,如汽车、火车、飞机等;④农业机械的振动源,如收割机、脱粒机、拖拉机等。(2)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局部振动危害和全身振动危害。由于局部肢体长期受强烈振动而引起的肢端血管痉挛、上肢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及、关节骨质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职业病,称为局部振动病。全身振动危害主要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如眩晕症中的晕车、晕船。
2、对震动作业环境的管理措施主要有:在很多情况下,振动是不能全部消除或避免的,对振动的防护主要是减少和避免振动对作业人员的损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企业法人是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要落实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防护用品管理的具体工作。需要制定职业病和职业危害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厂部、车间、班组层层有人抓,将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主动接受职业卫生培训,掌握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本单位的职业伤害防治工作。(3)企业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4)改进作业工具,对工具的重量、振动频率、振动幅度进行改进和限制;(5)作业人员轮流作业;(6)采用合理的防护用品,如采用防振垫等,减少对作业人员的损害;(7)定期体检,做好振动病的早期防治工作。
总之,企业噪声和震动作业环境的职业保护管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噪声源控制、声音传播途径控制、个体防护、健康监测与管理、工作安排与休息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和员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企业应将职业健康保护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噪声和震动作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员工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企业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噪声和震动作业环境对员工的危害,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产效率。